卡尔斯鲁厄国立造型艺术学院(Staatliche Akademie der Bildenden Künste Karlsruhe)成立于1854年,是德国最重要的艺术学院之一,与我校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将近20年。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访法期间,提出了推动未来3年欧洲青少年来华交流规模翻一番的重要倡议。值此之际,两校再次互动,进一步加强交流,深入合作。2024年10月29日-11月1日,由该校国际事务负责人雷尼·霍夫曼(Leni Hoffmann)教授带队,师生一行24人访问我校,与实验艺术学院的师生共同开启了一场为期三天的文化艺术交流之旅。
首日 探校之旅
德方院校师生参观了校园,对我校整体教学环境进行了初步了解。首先走进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正值《吕云所教学文献捐赠展》展出。来访团队中大部分学生都是第一次访问中国,初次接触中国水墨画领域,对中国文化艺术的了解便从这里开始。艺术的感受是相通的,跨越了国别与文化差异,作品富有冲击力的表现方式以及笔墨运用时蕴含的饱满的情绪感染着大家,作品的色彩及构图激发了同学们浓厚的讨论。之后德方师生来到版画工作室,参观丝网、石版等工作室,现场感受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最后,探访了中国画实验室,由赵栗晖教授为同学们讲解赏析敦煌绘画艺术、敦煌壁画的工艺原理,同学们不时分享着对线条运用和色彩搭配的理解。第一天美院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丰富的艺术活动给师生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第二日 用艺术的方式打开天津地图
在天津市区棉里艺术空间,实验艺术学院研究生围绕社会介入与艺术实践课程项目,分享了以城市公共空间改造为主题的实践,包括如何与社区居民沟通、设计理念如何体现当地特色等。双方就艺术与社会融合的实践方法、遇到的困难及解决途径等展开激烈讨论。下午参观棉三艺术区,了解天津的城市艺术空间及多元的文化生活。晚上,雷尼·霍夫曼教授在美院阶梯教室举办了名为《成为艺术家——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国立美术学院学习》的讲座,以德国卡尔斯鲁厄国立造型艺术学院为例,详细介绍了德国艺术院校的教学规模、师资构成、办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对学生们的踊跃提问一一也进行了细致的作答。这一天德国师生用艺术介入城市空间,感受天津这座城市的浪漫、美学、创意和魅力。同时天美师生在霍夫曼教授的讲座中,体会德国艺术教育深厚的底蕴、多元的课程结构和开阔的视野。两校师生们在城市漫步、课堂分享、学术讲座等环节中熟识起来。




第三日 走进非遗 了解民俗文化
德方师生一行与实验艺术学院部分师生走进杨柳青木板年画博物馆,了解国家级非遗柳青画年画,感受天津民俗文化。杨柳青画社的工作人员为大家详细介绍了杨柳青年画的发展历史、文化特征、制作工序、传承与保护。同学们在观展之后走进工作坊,实地考察制作工序,在画师们勾、刻、印、绘的过程中,感受中国匠人的心血和智慧。



结语
实践是最好的教育形式。本次交流宛如一座文化艺术的桥梁,连接起中德两国艺术教育与实践的两岸。它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递,更是思想与情感的碰撞。双方在交流中发现艺术教育的多元路径,为国际院校间的深度合作开启全新篇章,让艺术之花在跨文化的土壤中绽放得更加绚烂,激励更多年轻艺术家在全球化视野下探索艺术的无限可能。
